首页 > 历史 > 抢救大明朝 > 第797章 九边少年军

第797章 九边少年军(1 / 1)

目 录
好书推荐: 活埋大清朝 我在灵气复苏的世界创造精灵 满门摆烂靠天,唯我努力争先 协议分手后,顶流每天都在求复合 斗罗:武魂是芬里尔狼但限一 秘密的森林 吃瓜!养崽!娇软美人在八零撩糙汉 春漾 我在浪浪山加点修行 肌肉大导演

好记的网址https://agxs.cc

一个千户一年补六千两银子啊!

吴三桂呼吸都短促起来......他这辈子终于有不当老赖的机会了!

他有三百三十个千户,如果都搬来安西,一年就是198万两银子的补助,20年就是将近3960万两了......即使满20年后补助减半,一年也有99万两银子可以领。

这桩移民实边的买卖,可以做得起来啊!

朱慈烺看着吴三桂一脸兴奋的表情,笑着说:“少伯,平西镇的财务是独立的,所以平西镇的藩债不会落在安西镇身上的......这安西大都护之位,以后就由你的子孙世袭,世世代代,永镇安西!”

发财啦!

要发财啦,世世代代的富贵啊!

吴三桂都快喝彩起来了!

朱慈烺的意思很清楚,平西镇的藩就快撤了,那几百万的藩债,以后就找朱皇帝来要吧!

而吴家把平西藩的亏空拾出来后,还能捞到一个安西镇的藩,这可是个干洁净净没有一文钱债务的优质藩啊!

如果吴三桂可以把平西藩的330个千户都拉来安西,一年就是将近200万两银子的补助啊......

这330个千户账面上是33万户,近200万口。但并不都是军户,大部分都是供养军户的民户,需要负担兵役的军户不过8万户,这些才是需要补助的。一户补个20两银子就太足够了,8万户撑逝世就是160万两,还剩下40万两就是利润了。

而且安西藩地盘很大,东起哈密卫,北起天山,往西往南都没边儿。虽然不是什么富庶地方,但也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通道,真要花心思来打理,也照样能挖掘出不少进项的。

如果真能世世代代,永镇安西,那吴家可就是与国同休的富贵豪门了。

看到吴三桂喜气洋洋的,朱慈烺当然也跟着喜悦了。

他此刻当了皇帝,但是这思路照样比较商业化的,迥殊重视“现金流”,也迥殊重视经济效益。

也不是说不能发生正现金流的“亏本买卖”一定不能做,而是要量入而出,保持整个大明帝国的现金流为正——至多要保持在可以通过融资借贷加以维持的地步。

否则,一旦资金链断裂,他就会变成第二个崇祯。

所以他接掌大明朝后,就采取了一系列止损和膨胀的操作,并且把主要的力量都用于经营容易发生大批收入的四江两湖闽粤——为了镇压可能的反抗,朱皇帝还将大批的北军分镇各方,所以之前的两次北伐,都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。

而此刻,四江两湖闽粤这些地盘已经可觉得朱皇帝贡献出一亿两(石)以上的租税,而且还有了一个可觉得大明朝廷每年提供2000万两贷款的金融市场。

所以朱慈烺就有了足够的财力来支持北伐和西进了!

当然了,有了点钱也不能胡乱花掉,该精打细算的地方还得精细。

因此他没有选择用流官统治安西,而是设立藩镇,并且让吴三桂来启包......还用一年200万两的补助为饵,让吴三桂自己把平西镇的330个千户都挪来安西,这可比强行移民划算多了。

而一年200万两的补助,看上来是许多了,但是大明朝廷的实践支出并没那么大。因为在平西镇移镇后,他们在陕西圈占的近2000万亩土地中的大部分(肯定还得让他们保留几百万亩),将会移交给军屯司,成为军田。光是这部分土地,一年就是一百多万石面粉的租子,差不多也就是一百多万两。

而且安西、北庭两藩一旦发展起来,西域的良马、骆驼、玉石等特产,就会通过陕西输入中原。而江南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、铁器也会通过陕西输往西域。丝路大开之下,陕西的商业也会再度繁荣起来。

吴三桂没有朱皇帝那么会算账,但是也知道自己在这笔买卖当中一定有的赚,于是就矮了半截,要给朱皇帝叩头开恩。

朱慈烺连闲扶了他一把,笑着说:“少伯你先别急着开恩,朕还有别的条件呢!”

原来这银子没那么好赚......

“陛下有什么条件尽管说,只要三桂能办到,绝没有二话!”

朱慈烺哈哈笑道:“好办,好办......你有330个千户,33万户,200余万口,人数不少,而且还有繁衍生息,年年都有不少男孩被生养出来吧?”

“那是自然的,臣下面的那些人可能生了,其他的千户臣不知,臣直辖的千户,均匀一下,每一个千户一年能生三四百,其中的男孩有一百八十上下,此刻没什么,将来怕是麻烦!”

吴三桂的那些千户均匀一下,都有七千多口子,千分之五十的出生率就是三百五十左右了。不过这年头夭折率也高,三百五十人里面能有二百人少成就不错了。不过有这样“少成率”,330个千户的人口照样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增少。

而且这些军户除了给藩镇当兵,也没什么上降通道。西北的经济再怎么发展也就那样了,就算丝绸之路恢复了一点,和东南的四江两湖闽粤照样不能比。

至于“太学考试”,那就更没希望了......不是西北军户脑子不行,而是东南这边很快就会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——东南士大夫有钱,又舍得投资教育,科举考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呗,西北军户根本没得比。

不过朱皇帝却想到了一条非常迥殊的上降通道。

“人不少啊!”朱慈烺笑道,“每年给朕这里送1500名10岁男孩怎么样?”

“1500名10岁男孩?”吴三桂一愣,“陛下,您要那么多男孩做什么?不会是当太监吧?”

“当然不是......”朱慈烺摆摆手,“此刻宫里一共就三百个太监,哪用得着那么多候补?”

他顿了顿,“和你说了吧,朕打算从安西、北庭、朔方、淮北、徐海、川西、川东、辽东、南阳等九边军镇招募少年。再由大元帅府教养他们数年,教养期间,不得和家人联系,等满18岁后再从中选拔壮勇参军当兵。

九边军镇每年各自运送数百至一千数百,合计总能有一万多人,教养数年后当有大半可用,将来朝廷手头就不缺精兵了......等他们有了军功,也可以选入军校,提拔当官。如果不能踏上仕途,满35岁就能退伍为民,朕回给他们一份财产,让他们在东南娶妻生子,安家落户。”

这是在抄奥斯曼帝国的耶尼切里军团,要训练童军了!

因为大明此刻和奥斯曼帝国成了友邦,朱皇帝也得以研讨耶尼切里军团的体制,研讨之后发现这种“童军”制的确有可取之处。招募贫苦少年教养而成的军人,战斗力是颇有保障的,而且他们也可以成为统治集团的新鲜血液来源。

没有新鲜血液补充的统治集团,是一定会渐渐走向腐朽的!哪怕朱皇帝建立了精英教育和军事教育系统,也只能延缓他们的腐朽速度。

而这些九边少年之中的精英,可以和贵族后辈一样进入军校,担负军官,再由军官转文资从政。因为他们背后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,而且也比较有干劲,完全可以成为军队和官场上的中流砥柱。

另外,关于游离于大明核心集团之外的九边藩镇的中下层而言,供应童军也会成为一条上降的捷径。

哪怕只有少数童军可以平步青云,但是对九边军户而言,多少也是一个盼头。

有了这个盼头,军头们要煽动他们反对中央就不容易了。

而且九边军户的战斗力也不可能超过大明版的耶尼切里军团......

感谢各位书友对大罗罗倾心著作的网文小说(抢救大明朝)的喜爱,欢迎各位书友收藏+关注!追书不迷路

目 录
新书推荐: 三国:我刘琦,召唤千古英雄! 正德大帝 大明新命记 工科学霸在西汉 隋末阴雄 我叫余则成 食王传 盛唐小园丁 韩四当官 绝对荣誉
返回顶部